如果问哪位作曲家在批评界议论颇多,而在普通观众中大受欢迎,那普契尼必然是映入脑海的答案之一,而他的《波西米亚人》相较于他其他更具争议的杰作,如《托斯卡》《图兰朵》,显然更受赞誉,鲜见责难。在使用巧妙的戏剧结构拿捏观众的期待方面,普契尼可谓无出其右,往往能在铺垫好色彩斑斓的音乐动机后,在关键时刻停止时间,让恰到好处的感伤抒情直指观众的内心深处。上海歌剧院2023演出季开幕新制作的《波西米亚人》显然抓住了观众的期待,重现了观众趋之如骛、一票难求的歌剧盛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世纪的经典制作中,佛朗哥·泽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和约翰·科普利(John Copley)导演的经典版本都以奢华的舞台布景和华丽的服装道具试图重现19世纪的巴黎氛围。随后,不少歌剧导演开始尝试将该剧的时间背景置于当代,例如理查德·琼斯(Richard Jones)导演的英国国家歌剧院版引入现代都市人的全新视角。此次上海歌剧院的新制作,意大利导演马可·卡尼蒂(Marco Carniti)和中国导演杨竞泽,将《波西米亚人》置于未来假想的冰河时代,试图抓住剧中的“寒冷”元素。卡尼蒂导演与中国的二次结缘,延续了他独具慧眼的导演解读和视野广阔的舞台调度,同时杨竞泽导演一直以来都关注人类未来,2021年就曾执导未来主题歌剧《七日》,此次又将《波西米亚人》的时代背景置于未来,亦可视作某种风格延续。
高明的歌剧导演必须深入思考舞台制作与歌剧总谱之间的关联,发掘音乐中蕴含的戏剧制作可能性。通常而言,经典歌剧的新制作总试图提供一种耳目一新、令人信服的诠释,以此延续经典歌剧的生命力。不过,成功的新制作不止于提醒我们歌剧那些显而易见的特质,更应挖掘歌剧中我们未曾发现的,或不经意间忽略的重要细节。《波西米亚人》中的“寒冷”在上海歌剧院新制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舞台道具和角色服装都意在凸显未来冰河时代的寒冷,就连童声合唱团的服装都从保暖的宇航服中获得灵感,强化寒冷主题,不过其目的更在于反衬人性的善良、人心的火热。
令人欣喜的是,上海歌剧院全新的导演构思并没有破坏《波》剧原有的戏剧氛围。相对传统的舞台调度和细腻清晰的音乐,仍让观众清晰地意识到这是我们熟悉的普契尼歌剧,并没有像某些“导演制歌剧”那般诱导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解读舞台调度和服装道具的象征意义。这版新舞台制作仍在努力尝试让舞台与音乐建立关联,我们依旧能够跟随作曲家和剧本作家的脚步,通过音乐感受剧中人物的细腻情感。在“鲁道夫动机”出现之时,几乎都伴随着鲁道夫书写用的稿纸,而在《冰凉的小手》中“爱情动机”出现后,倾斜的埃菲尔铁塔上亮起了红色的“Jet"aime”(法语“我爱你”)也意在建立这种关联,不过这种巧思也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稍显打断了这段经典的连续性,让观众从深情款款的演唱中片刻抽离,不免让观众期待舞台制作与音乐达到更深层次的关联,而非仅仅浮于表面。
新制作的另一亮点在于一体化的旋转舞台实现了快速转场,让幕间衔接更为流畅,而旋转舞台的另一大功能——塑造动态舞台,则体现在全剧结尾鲁道夫悲痛欲绝地高呼“咪咪”之时,快速旋转的舞台与肃杀的血红色灯光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感。
指挥家许忠挥洒自如地带领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将观众带入普契尼的音乐圣地,将悲欢离合冶于一炉。乐队不断刺激我们的音乐感官,让一个个主角团“主导动机”以及“爱情动机”“帽子动机”等在各个声部清晰交代。第二幕用“环境音响”营造的商贩云集、热闹喧嚣的巴黎街头,第三幕叠加五度音程的色彩和声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寒冷税关,第四幕四位青年艺术家的嬉笑舞蹈场景都被乐队精妙掌控,准确渲染。乐队音响清澈干净、层次分明,尤其是小提琴声部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细腻情感,乐团首席张乐在多个独奏片段展现出丰富的音乐色彩和强烈的情感张力。在咪咪临终的场景,弦乐极致弱音的肝肠寸断、欲哭无泪与结尾乐队全奏的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相继出现,足以打动那些最冷漠的灵魂,不仅让观众伤心欲绝,更让普契尼痛哭流涕,作曲家写完这一场景时在总谱上画下一颗骷髅头,哭着称“咪咪之死仿佛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普契尼常被批评“操控”观众的情感,此时此刻,在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的诠释中,作为一名与之共情的观众,我心甘情愿被他操控。
两组歌唱演员用高超的技艺塑造出有细致差异的角色风格,石倚洁饰演的鲁道夫从深情款款到激情四溢,都展现出熟稔舞台的经验和自信,王冲饰演的鲁道夫则着重展现底层艺术家的含蓄和哀愁;周晓琳饰演的咪咪端庄温柔,杨琪饰演的咪咪纤弱动人,两组主角演唱的“冰凉的小手”“人们都叫我咪咪”都获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张文沁饰演的穆赛塔激情四射、美丽善良,第二幕一袭红裙给“寒冷”色调中注入一抹温暖,“漫步街上”更赢得连连掌声。全剧所有演员唱演俱佳,角色塑造富有活力,个别突发意外也情有可原,如首场演出咪咪死亡场景皮手筒意外滑落让随后台上众人的动作略显木讷冷漠,第二场演出稍加调整,让咪咪死亡之时手悄悄滑落,动作即刻更自然合理,颇有致敬泽菲雷里版本之意。
童声合唱和舞台乐队令人耳目一新,连同舞蹈融入第二幕喧闹的节庆场面,不仅舞台色彩更丰富,而且剧场效果饱满,在全剧悲剧氛围中点缀出一丝轻松活泼,更符合普契尼所期待的巴黎街头的喧嚣色调。此外,安排他们在上半场结束时谢幕也颇具创意,让合唱团小朋友们免于熬夜,彰显出主创团队的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此次上海歌剧院对普契尼这部经典歌剧所做的精彩诠释,抓住了某些内在特质,在巧妙思考未来的同时,充分尊重音乐,尊重总谱,尊重观众的期待,让观众在未来的外衣下,依旧可以从那些熟悉、感人的音乐中获得听觉满足,不论是歌剧老饕还是入门新手都能从中捕捉到惊喜,共享这段感人至深的情感之旅。
作者:李栋全(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
编辑:郭超豪
策划:邢晓芳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