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世界热点评!余秋雨重回上戏讲座:年轻人要趁生命力充沛多走走多想想
时间 : 2023-06-16 10:49:08   来源 : 澎湃新闻

“中华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而不是河边的枯藤老树昏鸦。文化必须创新,必须转型,必须和今天的生活连在一起,必须和新时代连在一起。”

6月15日,作为学者,也作为老院长和老学长的余秋雨,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上海戏剧学院,和师生们进行了一场名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对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整场讲座2个小时,余秋雨妙语金句不断。他以自己从上戏院长的岗位辞职离开,开启“文化苦旅”的个人经历说起,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和转型等一系列话题的讲座。从自己《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多部书写作的历程和体悟展开,话题又延伸至很多当下的焦点和热点,余秋雨回答了师生们的一系列问题。讲座一如余秋雨的散文和著作,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对艺术来说,任何抽象都要变成具象,任何概念都要变成情节,任何群体都要变成个体,任何思考都要变成感情。”余秋雨说,“所以,我想借我的经历来讲一讲要回答的那些问题。”

讲座现场 余秋雨(右)

要建立文化自信,但不能空讲,一定要找到实证

从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领导岗位辞职离开,余秋雨穿着一件灰色的棉袄、旧的球鞋,背了一个薄薄的背囊出现在西北高原上,去寻找公元七世纪的唐朝,去寻找唐朝之前的汉朝。“我就这么一个人出发了。”余秋雨说,让他辞职了23次并开始这次行走的一大动力是他当时感受到中华文化受到了严重的伤害,面临着种种问题。“民族的劣根性”成为整个文化界共同研究的问题,甚至于小说、戏剧创作都围绕着这样的东西来进行。

“我觉得反思和自我批判是永远需要的,但是这和我已经了解的整个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曾经有过的地位非常不一致。中华文化遇到了很多不好的时代,它自己被欺负的情况下也表现出很多弱点、很多不良的东西,但是它高贵的品质需要让人重新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认识中华文化的高贵品质就是认识我们自己身上的高贵品质,这是一件事。中华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所以我不愿意把我们的父母之邦说得那么坏、那么丑陋,说得那么具有劣根性。但是如果当时我去和他们写文章争辩的话,那就吵吵闹闹的没有说服力。“

“我决定要寻找实物证据向世界证明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空话、字典里的历史故事都没有用,我必须用我自己的脚步寻找实际证据。”

就这样,从一个院长成为一个满身风尘的旅行者,余秋雨在各种糟糕的小旅馆里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文章。因为走的很苦,他把文章寄给《收获》杂志的老同学时说,如果刊登,就叫“文化苦旅”吧。

这本书最后在整个华人世界引发了轰动。“有次我和妻子到离吉隆坡60里的地方,华人读者还可以认出我来。你只要带着文化自信,认真地讲有关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中国故事,至少就能把我们同胞(团结起来),不管你的政治观点,不管你长期生活在何处,把他们的尊严重新激发出来。要建立文化自信,不仅自己,要让所有的中国人一起建立文化自信,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于是,为了建立文化自信,是更多中国人的自信,余秋雨又开始了第二轮考察。“我要找到一个坐标。我必须把中华文明和世界上其他的大文明做对比,才知道中华文明是伟大的。怎么做呢?我要延续我原来走过的道路,就是实地考察。”

走过所有古文明国家,并应该是全球唯一穿过恐怖主义地区考察全球最重要的文明遗址的人,余秋雨完成了他的《千年一叹》。随后,他又下决心走了欧洲的96座城市,综合考察,主要任务是对比中华文化的弱点,又写了一本书,叫《行者无疆》。

“中国文化一定要讲中国故事。但是同时还要知道,光是这么单面讲还不够,还要对比出中华文化到底还有什么弱点、还有什么弱项,还有什么缺点?”

“我们光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拼命讲自己,这效果还不好,一定要取得世界眼光,一定要具有实地考察的说服力,这一点很重要。”

“建立文化自信的时候,你一定要找到实物证据,不能空讲,不能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在电视里面、在网络里面拼命的讲中国多好多好,仅仅这样讲立场是对的,但是说服力不够。”

对于“多出去走走”,余秋雨给了年轻人很隆重的建议。“不要老是在电脑前没完没了浪费太多的时间。赶快走吧,趁在生命力充沛的有限阶段,尽量多走走,多想想,多写写。应该比较独立地和苍天大地联系在一起,比较独立地抓住自己生命和宇宙的关系、自然的联系,这样才能成为大艺术家。而且在走的过程中你会更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美丽。因为它是被诗歌浸润过的美丽,这个美丽是了不起的,所以更会产生文化自信,更会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真正的核心是“创造”,文化必须创新、必须转型

对于保护传统经典和开创新的文化,余秋雨说,我们国家在不断呼吁创新,但是有一些文化人不断的全部都落实在“传统,传统”上,这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的年轻人一投陷到经典里面去,快速发展的时代怎么办?文化必须创新,必须转型,必须和今天的生活连在一起,必须和新时代连在一起。所以牵涉到两者关系,千万不要讲‘既要这个……又要那个……’,这等于没讲。”

“作为我们的知识沉淀要了解经典,这个经典对我们一生都管用。但是真正的艺术的核心是‘创造,创造’,或者‘创新,创新’。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而不是背诵,要激发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创造力,你的脑子里面既有记忆力的部分也要有创造力的部分,你要激发创造力。”

和当年苦苦呼吁大家关注中华文化的时代已然不同,余秋雨在今天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乐观,但他觉得,所有的人都在讲文化,文化变成了一个通用话语,就造成一个不好的结果。

“现在由于大家都喜欢中国文化,他们通过电脑检索,大讲特讲,讲太多以后,浪费了很多年轻人的时间。”

“我们总说传统的戏曲一定要保护,保护多少年?打强心针吗?观众有多少?必须要问问。” 他提起前不久那个火遍全网的事,“有个戏曲演员在电视台里大声讲,‘你们花了那么多钱,甚至于上千万的钱打造一部戏,最后,钱呢?戏呢’,这个问题大家听了以后都很痛心,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真正让大家,特别是年轻观众喜欢的那种创新的格局,你只能放到仓库里去。一定要创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妻子也是一名表演艺术家,我跟她讲过一个观点她也非常赞成。我说中国历史上、中国戏剧史上最让我动心的是元杂剧,在里面出现了马致远、出现了白朴,了不起。但是它轰轰烈烈只有70年。70年以后,他把位置让给了新的戏剧剧种,就是昆曲。它走出历史舞台时候是铿锵倒下的形象,把位置留给新一代的戏剧,于是戏剧就往前走了。”

但余秋雨同时说,“创新往前走并不摒弃传统,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来的,我们的修养也是这么来的,但是希望用更多的力量投入创新。”

他对所有学戏剧学艺术的孩子给出自己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和想法:“尽管外面信息那么多,社会变化非常快,你记住,人类要的东西其实核心是不多的。现在科技是常变的,信息手段是常变的,艺术是在常变的世界里寻找永恒。这个‘永恒’告诉别的人生命的可贵,告诉别的人世界的可爱,这是永恒的东西。”

“不要讲究所谓的成功,成功没有标准。一个人的人生过的轻松、精彩、圆满、自得,非常重要的是,能够‘悟’,能够‘爱’,最后能够投身于‘美’,有了这三点,这个人生会非常的丰富。艺术在这个意义上,和宗教是一样的,能够让大家看穿世俗很多没有意义的东西。不仅我们看穿,由于我们能够看穿,我们能够用我们的艺术作品带领大家一起看穿,这个世界将会更平和,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这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为这个理想而奋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相关文章